风雪满天,独客寻诗

2011年5 月17日 / 文学转载 / 没有评论 / 3,323次

?制片人:高立民

在海拔5596的玉龙雪山,我情不自禁的跪下。不仅仅是跪在至尊至美的十三座大雪山面前,更是跪在人类共有的遗产面前。满头飞絮片时狂,顿减十年尘土貌。冰雪之心即天地之心。面对这亘古的雪山,你不由的不跪下,不由得不被震撼、被感动、被净化,被再次唤起对于自然的无限敬仰和热爱。
两千多年前,老子曰:“人法地、地法天、天法道、道法自然。”庄子曰: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四时有明法而不议,万物有成理而不说。”在自然的沉默和永恒面前,人的一切是那样的渺小、短暂。功名利禄,荣华富贵,脱有形似,握手已违。不变的“唯有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。”东坡近千年前又如是说。
回首过去的十年,江上悠悠人不问,十年云外车中身。高原上无数条让人心惊胆战的盘山弯道“S”路,就像印在大地上的栏目标识,无声的提醒你:《电视诗歌散文》虽偏于一隅,但却不能有怠慢之心。
十年光景不多时,只抵梅花三弄。《电视诗歌散文》从早期完成对栏目(天地人、音诗画、真善美)的定位,到近几年不断强化自己的栏目风格,以其浓郁的抒情色调向更深远更陌生的领域拓展延伸,如:《问路世界屋脊》、《光明》、《不能忘却的长征》、《可可西里日记》、《铁军》等系列。宝贵的经验证明:三千弱水,吾只取一瓢饮。一个栏目一但找到与之相符的定位,便可以始终如一的反打自己的纯粹性、唯一性或叫差异性,呈现以柔克钢、上善若水的冷效应。
诗,在文学语言里,无疑是我们心灵情感最极至的诉求。诗也是解读人类灵魂的古老密码。诗作为《电视诗歌散文》栏目最主要的构成之一,我们尝试以三维、虚拟、绘画、音乐、音效、舞蹈、摄影、字幕、朗诵等多种有形和无形的技术手段和艺术原素,使其在影像化的过程中,影像载文以形,文载影像以心;虚实相生,有无相成,衍生出一个缘心感物、天人合一的诗意空间。
同一个世界,不同的媒介,不同的传播,不同的立场,带给观众不同的声音。当你喊不过别人,不想娱乐至死,你不能改变别人,但你可以改变自己。不做喊的,做至宁至静的。不是有大音欷嘘的说法吗。意态横出,古梅一枝。以轻柔的姿态出世,如梅之傲雪,莲之凌水,松之腾云,便恐怕:柔也柔的有筋骨,美也美的有标格。

人是环境的产物,水和空气的污染侵蚀的是我们生命的健康;精神环境的污染,摧残的则是我们心灵的洁净。当我们生活在精神和物质双重的青山绿水之中,我们看青山多妩媚,料青山看我们应如是。反之,我们看环境多龌龊,料环境看我们也应如是。

浮云一别,流水十年。时间像一条河,逝者如斯。既淘洗着我们的作品,也淘洗着我们的责任和良知。追求真善美,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,人与他人的和谐,人与自身的和谐。这种和谐诗意的生活,正是我们《电视诗歌散文》自始至终所要呈现给观众的。十年来,《电视诗歌散文》以其较高的审美品位和精良的电视制作,连续八届获得全国电视文艺“星光奖”优秀电视文艺栏目奖;并囊括了全国电视文艺“星光奖”第14届至20届所有的电视文学奖项。

千年前,有翁孤舟蓑笠独钓寒江,钓得难道仅仅是雪?千年后,风雪满天,独客寻诗,寻得难道仅仅是诗?点点鬓霜稠,十年山水梦,未全收。2008,又一个十年开始。十年春光堪惜,万种心情难书。回首处,山回路转不见君,雪上空留马行处。谁又是那个独客寻诗的风雪夜归人……


提交评论